一、什么是「 Linkedin」?

人际关系网(Linkedin) ,严格说来, Linkedin和一般交友网站只有一个最关键性的不同——介绍人机制(referral system) 。 Linkedin所有会员的联络资料都是隐密的,网站只提供基本的搜寻功能,让你找到符合所需条件的网友,如果想要进一步认识对方(将对方加入好友名单) ,必须透过双方共同认识的朋友介绍才行。

举例来说,若你搜寻行销经理的职缺,会得到Linkedin上所有在征行销经理的联络人清单,搜寻结果不会显示这些人的联络资料(因为他们不认识你) ,只会让你知道你该透过哪一位朋友,或是朋友的朋友,才能和目标搭上线。 这种交友模式其实就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样,每个人都是经过朋友的介绍认识其他朋友,慢慢扩大自己的人脉。 网路固然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消弭了沟通的障碍,但是过度的便利,也让网路上的人际关系显得不可靠。

Linkedin 比照真实人际互动的模式,多少填补了网路交友的信赖感空缺。 相较于大多数网路应用服务都是建立在快速、直接的特性上, Linkedin反而逆向思考,将现实世界会发生的交友限制还原到网路上,看似怪异独行,其实最符合人性的基本需求。

Linkedin是目前30岁以上商务人士最爱用的人脉联络网站,它约900万个会员,不过它最值得炫耀的事,并不是它所拥有的会员数,而是拥有900万笔连政府单位都不见得有的真实度极高的个人资料,还是使用者的个人主动提供,这些资料在网路上是一般人不会主动提供的,然而这就是它成功的地方。

二、 Linkedin 所巧妙应用的「六度分隔理论」

六度分隔理论,据专家统计指出,每一个人的人脉圈平均值约为124人,就是说平均一个人认识并保持联络的亲友相加起来大约为124人。 以数学来看,若透过亲友一层一层的介绍下去,只要6层就可以涵盖全世界60亿人口,或许就有机会从朋友的朋友去认识许多名人,Linkedin就是利用这理论的卖点,来吸引人。 传统的交友网页,只是将「我」为单位放到网站上,Linkedin的想法是除了「我」也应该将我们的「朋友」也都放上去,并且使用会员本身的e-mail来发邀请函给会员的朋友,藉由自己的朋友来认识朋友的朋友。 也在网路界第一个提出「应该建立一个好友名单,并将大家的好友名单比对、串联在一起」的网站,单单这样就跟传统的交友网站有很大的不同了。

在世界上要买东西、找工作,找合作伙伴等等,都是找认识的人介绍比较让人安心。 在Linkedin上你可透过朋友来询问他的朋友为人,来了解那个人或许再交到其他朋友,拓展自己的人脉圈,因为如此,对于商务人士来说,人脉是他们最重要、最有价值的,所以Linkedin才能吸引大量的商务人士。 从0到1000位会员,易如反掌!对于一个网站,要一下子招募到1000个会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,对于Linkedin,它靠着六度分隔理论,轻易的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Linkedin利用「互惠」来包装网站,你必须先把自己认识的人贡献出来,让别人藉由你认识你的朋友,而你也可以藉由他认识他的朋友,利用这个方式让你自己或许别人都能轻易的拓广人脉圈。 Linkedin会在取得你的好友名单后,会使用你的名字寄给你的好友一封邀请函,因为信件是用你的本名及你的e-mail,所以不会被当成垃圾信件给挡下来,再者,看到是好友寄的信件,一定会开启,Linkedin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增加邮件的开信率,这样就能很快的透过一个会员,得到其他会员的注意,并且利用六度分隔理论的吸引力,增加Linkedin的魅力。

三、人性的弱点,让资料异常准确

Linkedin的用户有一大优秀特质,那就是「真实度很高,重复性很低」,而且全部都是有心从事商务的专业人士。 在网路上真实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,Linkedin利用「朋友监督法」来获得所有真实的资料。 Linkedin规定站内不管做什么一定要使用真名,所以在站上你填的所有资料都是对所有朋友开放的,包括职业、职称、履历表等各方面,因此一定不会虚假。 如果刻意去用假名的Linkedin帐户,这样一来,当这不存在的人试着加入其他人的人脉圈时,由于其他人都不认识,自然会拒绝他的加入。

不断的鼓励、不断的煽风点火,在一个网站上,一定会许多会员加入后,就不曾上线了,这种「闲置会员」在Linkedin当然也有,不过它的闲置会员只会愈来愈少,不会愈来愈多。 在Linkedin中,只要想认识超过2层以上的朋友,必须透过彼此间的朋友来连系。 透过这种由一个朋友发出,希望认识你另一个朋友的e-mail,来做到提醒会员该回来看看了。 紧密的会员关系和特殊营运模式,让Linkedin飞快地成长,自二○○三年五月成立至今,已累积有超过四百二十万位会员,其中约有一○ %的会员是有付费的重度使用者,就连雅虎创办人杨致远、网景创办人安德森(Marc Andreessen)和eBay创始人奥米迪亚(Pierre Omidyar)这些科技名人也都是网站会员,注重个人隐私和强大的人脉网络是吸引这些人逗留的原因,也让Linkedin效应像雪球般愈滚愈大。

「我们身处一个移动性很强的社会(mobile society) ,每个人都是独立工作个体,常常换工作,很多雇佣关系也都是很短暂的,」葛瑞克指出,「以前和你共事过的人,以后也极有可能再度和你碰头。」

人脉是现代工作者很重要的课题, Linkedin虽然不是同性质网站里的领航者,却是最能有效帮你培养人脉存折的工具。 未来,利用网路建立人脉的概念将会持续发烧,也值得我们继续关注。

四、其他「人脉网站」的美丽与哀愁

以六度分隔理论为轴心而成立的交友网站不止Linkedin而已,在最早第一个以六度分隔理论红起来的是Friendster,不过最后确失败了,因为当时它们的机房规划不当,在网站红起来后,使连线变非常慢,因此流失了不少客户,另外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分隔不够恰当,使首页都是拉丁美洲的会员在上面征求朋友,让很多地区网友失去兴趣。

另外还有Jobster,它本想成立一个人才中心,本想利用介绍的方式,来找到想换工作却还未将履历表放在网路上的人,不过却未击中这方面的真正需求。 Geni掀起另一场「网路效应」,Geni是要集众人之力,合力制做「族谱」。 每加一个人,会要求你将他的e-mail也加进去,然后Geni会将你完成的族谱寄给你那些亲戚,再由亲戚填补他们周边的亲戚,慢慢的完成全世界所有的族谱。 Geni跟其它的制作族谱的软体有很大得差别,一般软体是帮你把自己的族谱建立起来,没有往外扩张的网路效应,Geni却应用网路优势来扩张。 Geni比Linkedin还要快速的构筑了一张一模一样的人脉网,不同的是Linkedin是以「朋友」来构筑,Geni确是以「亲戚」来构筑。

Linkedin与其他「网路效应」网站的设计,最大的不同点,就是以「真人」为重要单位,在所有的构筑上全以「人」下去规划的,整个网页可说是由人组成的。 而且利用网站上极为准确的人事资料,形成了一个极强大的「人的搜寻引擎」,让征才者能轻易准确的的找到想要的高阶人才,然而这就是它最大的卖点。

五、心得感想

交友网站一直都很热门,只差管理者管理得好不好、规划是否恰当。 人的搜寻引擎听起来很吸引人,但是好不好用,我不知道。 Geni以图来 ​​构筑族谱这点还蛮吸引我的,蛮想看看我的家族是否也有如此庞大,但是我却不喜欢利用僵硬生冷的软体,图形示意是种不错的选择! 求职并不容易,不管是在网路上还是现实中。 现实中怕碰壁;网 ​​路投履历却怕被骗,Linkedin资料真实度高,不失为一个求职者的好去处。 感觉像是贩卖资料以换取更多利益。